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数字博物馆中国“未来史”

作者:admin 浏览:28 发表时间:2024-08-02

  20年前,当互联网在全球普及的时候,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没有落后太多,而现在,全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共同起点上—刚刚开始应用的5G技术和将要来到的人工智能时代。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2020年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在家埋首电脑、敲击键盘的情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远程办公、虚拟化生存在这一个春天里,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这距离1987年中国首次连上互联网并向海外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过去了差不多33年。这33年来,互联网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说颠覆也不为过。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其中也包括很多看似和互联网关联不大的传统行业,比如博物馆。以传统的观点来看,博物馆是展示历史的场所,而互联网则是现代的技术,二者放到一起似乎有一种穿越感。然而今天,博物馆和互联网不但可以联系起来,更擦出了耀眼的火花。

  在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早已用另一种形式、在另一种空间里,持续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21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意味着其重要程度,可以比肩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以电力的普及、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机遇,中国不但没错过,甚至深度参与其中且在某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998年正是全球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刻。这一年,雅虎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车库里诞生了未来的互联网巨头——谷歌;对个人电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操作系统Windows 98也在这一年诞生。

  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界的明日之星们正在呱呱坠地:网易由软件销售公司转为互联网公司;马化腾正在搞一个即时通信软件,也就是后来的QQ;杭州西子湖畔,马云同样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目标……

  “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互联网让全世界都为之癫狂,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纪。

  同是在1998年,这一年的8月炙夏,河南博物院网站上线了,它成为中国第一家数字化的博物馆,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的帷幕。当与逝去的时间打交道的博物馆拥抱未来,历史在这一刻有了别样的延伸与意义。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在上海召开的博物馆信息化会议。不过严格来说,那只是一个内部会议,并没有形成实际的行动。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博物馆建设网站只是最基本的操作,可能离我们心目中的数字化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有一种说法:那时的数字化应该名为“信息化”。

  我们却也不必过于纠结到底是数字化还是信息化。应该看到,河南博物院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建设一个网站,他们很快又开始了探索馆内藏品的数字化工作——将传统的人工填写纸本总账、编目卡、档案登记表等方法改为用计算机系统工作,这就大大提升了日常的工作效率。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所创办。

  在河南博物院拥抱互联网的同时,上海博物馆也开始了数字化工作。很快,北京文物局也跟进了博物馆数字化,于1999年开发了一套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并将其提供给全市多家博物馆使用,从而加快了北京博物馆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迈入21世纪,网站建设工作成为了全国范围内博物馆的基本操作。至2001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开始搭建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自此,中国博物馆行业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用电脑和网络建起了一座沟通传统和现代的桥梁。

  自1905年中国第一座博物馆——江苏南通博物苑建成,中国博物馆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为中华文明打造了遮风避雨的“家”。而当1998年河南博物院试水数字化时,中华文明开始拥有了虚拟的网上家园。

  河南博物院的数字化正赶上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大潮,在其之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建设自家网站的博物馆。以网站和信息化管理为切口,国内的博物馆行业在进入21世纪后没有错过任何一次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在数字化的道路上并未落后于时代潮流。

  如果说建设网站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博物馆数字化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数字博物馆就是博物馆数字化的第二步。

  这里需要区分两个概念:“博物馆数字化”和“数字博物馆”。前者是一个动作过程,泛指博物馆所做的所有与数字化有关的行为;而后者则特指存在于计算机或网络上的虚拟化的博物馆,是博物馆数字化的一部分,是博物馆经过前期网站建设和数字化管理系统之后于技术进步背景下的产物。

  进入新千年后不久,国家文物局牵头开始了中国数字博物馆的研究与建设,众多国内博物馆随之跟进。敦煌莫高窟就是其中的经典案例。

  从2016年开始,首期30个洞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版已上线,有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页面访问量超360万次。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博物馆数字化还没起步的时候,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就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且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和彩塑的珍贵资料。可当时的国内所达到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还很难支撑她的计划。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敦煌”的计划,得以开始正式实施。2003年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樊锦诗提交了《关于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建设数字影院和球幕影院等现代化多媒体演示场所,向观众全面展示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石窟艺术经典。

  现在可以看到,与我们现今所熟知的数字博物馆相比,樊锦诗最初的“数字敦煌”构想还是有所不同——当前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更多的是和计算机、网络相关。

  当然,“数字敦煌”不止是简单地把博物馆搬到线上或者在现场利用多媒体演示,还包括对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及相关的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加工,同时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敦煌的文献、研究成果、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

  “数字敦煌”项目开始实施后,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负责虚拟现实的设计策划、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以他为首的课题组运用测绘遥感技术,致力将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等一切文化遗迹,以毫米的精度拷贝下来并形成数字文件。同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浙江大学也加入进来,联手攻克这一工程。

  2011年,“数字敦煌”开始陆续上线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实行单日6000人次承载量控制、网络预约、分时段参观、数字化虚拟洞窟实景展示与莫高窟实地参观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新模式,使旅游旺季进入窟区的游客量瞬间峰值由过去的2000人次至3000人次,降至1200人次。这正是樊锦诗当年设想的情景。

  数字化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洞窟三维重建和壁画彩塑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以及最终的数据存储管理。图为敦煌壁画数字化工作现场。

  2016年4月29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第一期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

  截至目前,“数字敦煌”已经以300DPI的精度采集上线平方米壁画面积的内容。

  在“数字敦煌”网站上,我们还可以戴上VR眼镜感受身临其境的立体体验。从数字化管理、建设网站,到今天的高精度、VR、3D沉浸式体验,与时俱进的“数字敦煌”正是中国博物馆数字化历程的一个缩影。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成熟,中国的数字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我记得特别清楚,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场直播中,采用了增强现实(AR)技术,当导览者在一座座棕黄色的洞窟前进行讲解时,洞窟最里面的景象也随之跃然屏上,效果还是挺震撼的!”趣博物馆创始人黄乐在谈论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逛线上博物馆的体验时说道。

  众多国内机构将博物馆搬上了“云”端,做到了疫情期间不打烊,这一切都得益于近些年来不断进步的技术。三维建模、AR、VR、5G、全景漫游等技术,让博物馆的数字化超越了上网和浏览图片的阶段,给参观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做到了在某些部分可以替代真实的博物馆,甚至有些方面比线下参观体验更好。

  在过去,由于技术限制,我们能看到的数字博物馆内容,主要是静态的图片。后来,随着3D建模技术的应用,便可以在博物馆的网站上全方位欣赏3D化的文物,还可以调整视角、放大和缩小图片。

  近十年来,随着AR、VR、数字全景等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数字博物馆应用了这些最新的技术,参观者戴上AR或者VR眼镜,便可以在网上体验增强现实或虚拟现实的博物馆。而新近开始普及的5G技术,也为数字博物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5G的加持下,数字博物馆可以更容易地实现云端展览、多平台联动、现场直播等场景内容。

  疫情期间,以技术推动的数字博物馆的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地放大,甚至有些博物馆做到了从策展到参观的全套数字化体验。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疫情期间的“中国航天日”推出的“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的展览活动,实现了从筹备、策展到展出全部在云端进行。

  “永远的东方红”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充分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数字技术,汇聚融合文字、图片、音视频、VR等媒体资源,在无实体展厅的虚拟世界打造线上云展。这次展览充分展现了新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过程中的强大能量。

  说到新技术和数字化博物馆,不能不提近年来博物馆界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全景“紫禁城上元之夜”、虚拟场景《清明上河图3.0》、手机App《胤禛美人图》……被搬到“云”端的故宫馆藏文物让我们“触手可及”。

  去年3月,故宫博物院和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举办人工智能大赛等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

  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博物馆数字化变得越来越普及。打开“北京数字博物馆”的网站,可以看到一大批国内主流博物馆的数字化展览。虽然成品的质量高低不齐,但数字化已经成为国内博物馆行业的普遍趋势。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未来我们可以在云端看到几乎所有的展览。

  博物馆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意识到这个趋势后,国内博物馆界做出了快速的反应。

  2003年和2006年,中国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理论研究走在了前头。国家文物局也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等数字化标准技术规范,还成立了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启动了“中国珍贵文物数据库研究”和“中国数字博物馆研究”等课题,制定了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等工作。这些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

  但应当看到的是,虽然河南博物院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了数字化探索之路,并且中国博物馆在数字化进程中得到了政府和学术界的支持,国内的博物馆数字化水平参差不齐依旧是现实。

  这之中,既有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技术先进、体验优秀的数字博物馆,也有一大批博物馆的数字化还停留在建网站、传图片的阶段,技术落后,体验更是不好。这当然与各个博物馆的经济实力和重要程度有关——毕竟不是每个博物馆都像故宫、敦煌那样随时能成为社会的焦点。

  总体来说,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美国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都有着非常成熟的数字化系统。这些博物馆的数字化系统,不但内容丰富、信息详实、查询方便,而且具有优秀的美学体验。

  更进一步说,还具有浏览参观之外的增值体验。比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在5年前就已经有面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类型观众的学习和交流版块,其群体细分到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大学生、教育工作者、残疾人等,这就将数字博物馆存在的意义提升了一个层次,让其可以做到实体博物馆无法做到的事情。

  不过,我们不用妄自菲薄。20年前,当互联网在全球普及的时候,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没有落后太多。而现在,全世界正站在一个新的共同起点上——刚刚开始应用的5G技术和即将要来到的人工智能时代。

  关于未来的人工智能会给博物馆的数字化带来哪些改变,目前可能还无法做出太多的预测。但可以确信的是,优质的人工智能将会极大程度地提升数字博物馆的观赏体验,或者说,人工智能对数字博物馆最大的贡献可能会体现在参观者的体验层面。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分院院长斯特里克迪迪尔认为,人工智能将在三大领域带来变化:一是数字化管理,对博物馆藏品、观众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数字化服务,通过互联网向观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三是数字化体验,让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观展览、感受文物、获取知识。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墨樵则认为:“AI技术未来还能帮助博物馆对破损文物进行再现。虚拟现实技术甚至可以让已经消失的文物‘起死回生’。”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有着太多璀璨夺目的文物,也拥有着大量的特色博物馆资源。未来,中国在人工智能等技术上也会和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甚至赶超。可客观来看,中国的博物馆数字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应该说,缺少的是对参观体验的营造。如何用新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让数字博物馆拥有独立甚至超越实体博物馆的体验,将是未来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重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极氪001在地库停放时车辆冒烟车机屏变红提醒热失控!极氪回应:动力电池故障,触发保护机制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造车新势力7月销量:理想破5万创月交付量新高,蔚来连续3个月交付超2万

  消息称华为 8 月将推出 98 英寸智慧屏 V5,预计售价 19999 元

  TCL华星成LGD广州厂优先竞买方!韩厂将彻底退出LCD TV面板竞争速读公告

  苹果Vision Pro有望采用三星Tandem Micro OLED

  广电总局:2024 上半年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业总收入 6683.57 亿元

  爆料称,小米 15 Pro 成功塞进 6000mAh 电池,重量被吐槽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