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CCTV-历史频道-记忆

作者:admin 浏览:16 发表时间:2024-09-14

  

CCTV-历史频道-记忆

  《笑声的记忆》之《笑出的变化》(小品抓住了生活中心灵的碰撞,而不只是搞笑)

  但是,在二十年前,也就是1984年2月19日,这条胡同甲1405号一家叫“义利快餐厅”的餐饮店开张了,一时间热闹非凡,许多年轻人奔走相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合众国际社还就此发了专电。一家餐饮店的开张为什么会引起了这么大的轰动呢?

  因为这是当时令中国人倍感新奇的一家餐饮店,“义利快餐厅”经营的是西式快餐, 这以前多数中国人的概念里一家快餐不过是“烧饼油条……”之类,而“义利快餐厅”出售的是汉堡包、热狗、榨鸡、冰激淋、煎薄饼和份饭等,这些今天的人们习以为常的食品,那时候许多人还都是第一次见到。很快“义利快餐厅”就火了,成为许多年轻人谈恋爱的去处,去那里似乎显得文明、时髦和洋派。

  就在这一年的一个月前,更大范围的中国人还喜欢上了另一个“食品”,不过这个“食品”不是吃的,而是欣赏的,是“精神食品”——小品。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陈佩斯、朱时茂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奇特的节目——小品《吃面条》,赢得了满堂喝彩,也让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捧腹大笑。

  小品本来是艺术院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用来训练演员用的,为什么艺术家要把这样一种教学手段搬到舞台上呢?

  以及小品第一次登上春节晚会可以前溯到1983年的春节晚会,王景愚的《吃鸡》……陈佩斯、朱时茂主演的小品《吃面条》被专家认为是真正意义的小品第一次亮相……

  在随后的几年中肯德基和麦当劳、荣华鸡、小木偶等一批中外快餐品牌相继在中国各地落户,到了今天,“快餐”早已成为快节奏都市生活的一道风景。伴随着快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快餐文化化迅速在中国大地铺开。

  谈快餐文化时代的到来,同时谈十年“文革”结束后,从“嘲讽文艺”,到稍后的“反思文艺”。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用更轻松的心态进行创作和欣赏艺术。文革以后轻松形式的节目较少。

  在随后几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陈佩斯、朱时茂又推出了《羊肉串》和《主角与配角》等一系列小品,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更多的艺术工作者投入到小品的创作当中,小品成为每年春节晚会的固定节目。从此, 小品这个曾经的艺术另类,成为一种新的喜剧表演类型, 登上了中国各种舞台。

  1990年的元旦晚会上, 黄宏和宋丹丹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收到了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海南岛”、“少林寺”、“屁超”等特色用语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1992年春天,南巡发表了重要谈话,“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犹如春天的暖流,彻底融化了“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这个长期困扰中国理论界的坚冰。中国老百姓则从他们身边的快速发展变化,感受到了小平南巡谈话的深刻意义。

  北京市西三环公主坟环岛西北侧,矗立着气势宏伟,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北京城乡贸易中心商厦,这一年这栋北京市民非常熟悉的国营商厦内部正在酝酿着一场巨变。

  1992年9月17日,对所有的“城乡人”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城乡贸易中心率先在北京大中商场中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并召开了第一届股东大会,一夜之间员工成了企业的股东。

  中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小品创作者用“快餐”和喜剧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他们对时代的独特视角。《打“扑克” 》、《打工奇遇》等一批小品作品成为解读那个时代一种轻松的补充记录。

  出演《打工奇遇》中老太太一角的是评剧演员赵丽蓉,那一年她已经69岁了。更早些时候,赵丽蓉还与郭达、蔡明一起表演了小品《追星族》,嘲讽了青少年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然而,令这位老艺人始料不及的是她自己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红星。美国《星星早报》、英国《》、法国《华埠》杂志、俄罗斯《大文化报》对赵丽蓉的小品都有所评介与报道,称她为“写平民演平民来自于平民的搞笑女大师。”并赞誉她是“出生于燕赵大地有灵气的乡土艺术家……”

  一位一生把观众放在心里的老艺人,为这个还不够成熟的明星崇拜时代增加了份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叫托夫勒的美国人写的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传入了中国,书中托夫勒预言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当时许多阅读这本书的中国人对于“信息时代”的理解等同与科幻小说。

  二十年过去了,据2004年信息产业部统计,我国现有固定电话近三亿部,手机超过三亿部,2003年春节期间手机短信拜年的信息达到70 亿条之多。手机这个昔日被称为大哥大的通讯工具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脑和网络也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词汇和工具,信息时代就在我们的身边。

  200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牛群和郭达表演了小品《短信》,通过一个短信的闹剧,让观众在笑声中对“信息时代”有所思考。

  信息时代极大地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传统的喜剧样式不能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这时候应运而生的小品使中国亿万疲劳的审美神经空前兴奋起来,小品甚至丰富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话语。

  采访专家,谈具体内容,如:“麻辣鸡丝”、“Hi~~~~~,哼哼”、“小样儿,脱了马甲,我照样认识你”、“恭喜你,会抢答了”等。

  紧密贴近生活,容易与观众产生亲切感与共鸣;其次,小品结构新颖,情节紧凑,与现代人生活和心理节奏相契合;风格多样,表现灵活,娱乐性强,关注内心,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1990年赵本山带着小品《相亲》第一次走电视台节目晚会,这个从民间走来的笑星,凭借着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创作风格和独具特色的表演功力,红遍全国。

  小品《卖拐》把社会上高级骗子的鬼把戏揭露得淋漓尽致,赵本山让观众在爆笑声中看清了伪科学的嘴脸。

  小品发展到今天,已不再单纯是大型文艺晚会中一个小小的娱乐性板块了,它早就远离了当年那种非“艺术成品”的影子,而是在“戏剧教学小品”和“曲艺小段”的基础上,把大家熟知的话剧、戏曲、音乐、舞蹈、时装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和技巧揉合进来,在观众眼中,它是一种最亲切、最大众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事实上,它抓住的是生活中心灵的碰撞,耐人回味,而不只是搞笑。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百年来审美风尚的一次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一直居于文化正堂的史诗、颂歌、悲剧悄然遁形,而通俗歌曲,喜剧小品、流行音像制品、电视肥皂剧和通俗小说轮番登场,一直隐身幕后、幕侧的喜剧小品等艺术成为审美文化的主形态。

  小品本来是群众文化,近二十年来崛起,它与社会发展有关。百姓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要宣泄出来,这是一种很快很有力的形式。这与飞速发展的社会和快速变化的生活有关。

  2004年元旦,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CCTV喜剧大赛在央视3套连续5天现场直播。全国共有3600余个节目参赛参加演出的人数超过万人。此次央视喜剧小品大赛的火爆,再次证明了观众对小品的喜爱。这一年离小品第一次登上春节晚会的殿堂,正好是20周年,也就是中国走向世界的20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